
颁奖典礼现场
活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分别致辞,论坛特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院,巴黎第八大学博士茱茜·乔克拉做主题发言。

潘鲁生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者合影
院长潘鲁生以“中国乡村的公共艺术”为题作主旨发言。潘鲁生围绕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从乡村传承、艺术介入、公众参与、乡风文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公共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他在发言中提出,公共艺术是在地性的文化生活,乡村自然传承的生产之美、生活之美和村落之美,为公共艺术在地性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和发展空间。政府主导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传承创新乡土文化,重构乡村发展格局。公众参与是乡村公共艺术在地性发展的关键。应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吸引社会群体参与,充分利用民俗载体的作用。民众共享、乡风文明是乡村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筑乡村思想道德文化高地。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共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复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共享美丽乡村。乡村有大美,中国乡村是文化的故土,应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整合机制。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推进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构建植根中国语境的公共艺术生态体系,发挥其精神提升与文化引领的作用。突出民生主体,健全“政府主导、艺术介入、社会协作、村民受益”的乡村公共艺术发展思路。
分论坛
分论坛
据介绍,“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是2011 年由《公共艺术》(中国)杂志与Public Art Review (美国) 杂志合作发起的国际性的公共艺术领域的评奖活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合作主办与运作。“国际公共艺术奖”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分别由中国上海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举办,该奖项将表彰以艺术为主导的城市化项目,旨在为世界各地区种种开发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引领公共艺术潮流。“地方重塑”是“国际公共艺术奖的主题”,凸显了公共艺术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
发言嘉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
发言嘉宾: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作品征集基于一个覆盖全球六大洲各地区的公共艺术研究员人才智库网络,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共同组织,面向全球通过专家智库研究员的实地调查考察及推荐,网络征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案例。本届参评的案例总数133个,大洋洲17个案例,东亚和东南亚洲25个案例,西中南亚13个案例,欧亚27个案例,非洲15个案例,拉丁美洲13个案例,北美23个案例。案例形式多样,涵盖了装置、建筑、雕塑、壁画、行为表演、活动等多种类型。通过评委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从全球133个案例中评选出了35个入围案例,最终产生7个优秀作品获奖,分别是:大洋洲的《皮肤与骨头》、东亚的《风中电话亭》、西中南亚的《卡拉奇的移动影院》、欧亚的《生物多样性之塔》、非洲的《感知》、拉丁美洲的《增添缺失》、北美的《酒店帝国:穿越纽约》,其中非洲的《感知》获得全球大奖。
与会嘉宾合影
>>>附: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感知》(锡德,埃及)
获奖作品《风中的电话亭》(佐佐木格,日本)
获奖作品《酒店帝国:穿越纽约》(洛朗·博伊耶特和塞巴斯蒂安·雷诺,美国)
获奖作品《皮肤与骨头》(乔纳森·琼斯,澳大利亚)
奖作品《生物多样性之塔》(安吉洛·韦尔默朗,比利时)
获奖作品《增添缺失》(多丽丝·萨尔塞多,哥伦比亚)